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景星學社社員。個人資料簡介
簡歷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樂,后改玉堂、語堂,筆名宰予、毛驢等,中國現代作家、翻譯家、學者。出生于福建漳州市龍溪縣(現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的一個農民牧師家庭,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五里沙村。林語堂從小就讀于教會學校,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長大。林語堂從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就到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起分別到美國、德國留學,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和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深受西方文化影響。1923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等執教,期間寫了許多很有影響的文章。1932年起分別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提倡“幽默”“閑適”小品文和“性靈“的文學主張。1935年出版了用英文創作的《吾國與吾民》一書。之后舉家前往美國,致力于通過英文寫作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文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1966年回中國臺灣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林語堂在文學、語言學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眾多領域都作出了巨大貢獻,曾被美國文化界列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并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早年經歷
林語堂六歲前受父親蒙學教育,啟蒙讀物是儒學經典,如《四書》《五經》《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等。六歲時林語堂未入私塾,卻入了村辦教會小學。十歲就讀廈門教會學校,十三歲入廈門尋源書院讀中學。1911年2月,林語堂插班進入上海圣約翰大學“道學科”(即后來的“神學科”)預科一年級。林語堂因科學科成績不理想,以及對神學課程中耶穌神跡宣傳的不信服,由道學科轉入了文藝科。在圣約翰的1911至1916年間,林語堂在校刊《約翰聲》發表了十幾篇體裁、風格各異的中英文作品。就讀圣約翰期間,林語堂對就讀于圣瑪麗女校的陳錦端一見鐘情,但因陳錦端父親對林語堂并不滿意,轉而將鄰居錢莊老板廖悅發的女兒廖翠鳳介紹給林語堂,林語堂第一次遭受到感情的挫折。1915年,林語堂與廖翠鳳訂婚。1916年6月,林語堂以第二名的成績從大學畢業,并由校方推薦至北京清華學校任英文教師,開始了他在清華三年的執教生涯。1917年10月,林語堂發表第一篇語言學論文,這也是他的第一篇中文論文《創設漢字索引制議論》。1918年2月15日,林語堂的《“漢字索引制”說明》刊登在《新青年》雜志上,標志著林語堂已成功踏上北京學術界之林。1919年,林語堂在清華執教三年期滿,申請學校的半官費獎學金到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留學深造。臨行前,林語堂與廖翠鳳完婚,兩人共赴美國。抵美不久,他留美經費因其妻手術和半官費被取消而不足,在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的幫助下,才得以繼續學業。1920年,林語堂申請到法國為華工服務,從事平民教育工作,以此獲得一些積蓄,支持他能在歐洲繼續完成學業。1921年林語堂轉往德國殷內大學(Jenauniversity),補修在哈佛大學所缺的學分。1922年2月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而后進入以語言學馳名的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博士,研究中國音韻學。1923年,林語堂正式加入國語統一籌備會,積極參與國語羅馬字拼音的研究。4月憑借論文《古代中國語音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
歸國時期
1923年,廖翠鳳在廈門鼓浪嶼生下長女林如斯。同年秋天,林語堂與妻子回到了北京。林語堂履行對胡適的承諾,隨即接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任教之余,林語堂繼續進行古漢語音韻的研究,鉆研了《廣韻》等中國古代音韻學的著作。1924年林語堂在《晨報副刊》發布文章,首次把英文Humor翻譯為“幽默”,并加以提倡,當時未引起反響。11月《語絲》創刊,魯迅和林語堂同為長期撰稿人,12月兩人開始通信。之后林語堂以《語絲》為陣地先后發表了三十多篇文章,開始嶄露頭角。“語絲”時期,林語堂受魯迅和語絲派的影響,思想極為激進。1926年1月,林語堂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兼英文系主任;3月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林語堂和魯迅等人因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激烈批評政府而被列入通緝名單。4月,次女林太乙在北京出生。因廈門大學廣聘著名教授學者,林語堂遂受聘,于5月任廈門大學語言學教授,兼任文科主任、國學研究院總秘書,代理圖書館主任(館長)等。8月,魯迅也隨林語堂一同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3月,國學院停辦后,林語堂離開廈門到武漢,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9月林語堂赴上海,先后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編輯兼國際出版品交換處處長和東吳大學法律學院英文教授,此期間他從事編寫英文教科書的工作,并相繼出版了《開明英文讀本》《英文文學讀本》和《開明英文文法》等書籍。1928年,林語堂在魯迅、郁達夫合編的《奔流》月刊,發表獨幕悲喜劇《子見南子》,質疑南子的禮與孔子的禮不相同,引發爭議。1930年7月,三女林相如在上海出生,同年國際筆會中國分會于上海成立,林語堂為發起人之一。自1932年至1935年間,林語堂先后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并提倡“幽默”“閑適”的小品文,被譽為“幽默大師”。期間林語堂與魯迅政治立場相左,魯迅對林語堂文章多有批評和爭辯。1936年,林語堂赴美國講學,期間聽聞魯迅死訊,撰寫了《悼魯迅》一文,對魯迅緬懷悼念。
旅居海外
1935年,林語堂應美國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PearlS.Buck)之約,用英文撰寫了《吾國與吾民》一書。《吾國與吾民》一經出版便榮登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林語堂至此在美國讀者中有了聲望,因此賽珍珠力邀林語堂到美國從事英文寫作。離開上海前,林語堂曾與魯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連署知名的《文藝界同仁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主張不分新舊派別,為抗日戰爭而結合,爭取言論自由。1936年8月1日,林語堂舉家前往美國,住在賽珍珠夫婦的賓夕法尼亞州鄉間別墅。林語堂又相繼在美國創作出《生活的藝術》《京華煙云》等佳作,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的性情、哲學,將東方文化向西方人敞開。其中《生活的藝術》有英、法、德等18個版本,暢銷各國,而《京華煙云》是林語堂的代表作,一度被列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作品之一。七七事變后,林語堂在《時代周刊》發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國》,支持中國抗戰,之后應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的邀請,到華盛頓為中國演說。抗戰期間,林語堂曾于1940年和1943年兩度回國。。1943年,林語堂再度回國,相繼在重慶中央大學、西安青年堂等地發表演講。林語堂一直希望能用科學分析的方法研究語言,改良中國文學的排字方法,發明最精確最完美的中文打字機,于1947年研制出第一部樣機。他因研制打字機而傾家蕩產,向賽珍珠借貸卻遭拒絕,兩人關系至此完全破裂。同年,林語堂應邀赴法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文學組主任,未久林語堂便辭職,重新回到寫作為生的日子。1952年,南洋華僑籌建新加坡南洋大學。1953年2月正式成立大學執行委員會,同年,大學執委連瀛洲赴美邀請林語堂任校長。1954年5月3日,林語堂接受南洋大學校長一職,10月2日,于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就任南洋大學首任校長。籌建期間,由于管理權旁落、財權受到限制等因素與南洋大學執委會意見不合,林語堂在其開學前離職,于1955年4月17日攜眷屬搭乘飛機離開新加坡。南洋大學事件讓林語堂對自己終其一生無法將其建成一所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學而感到不平。
晚年經歷
1958年10月,林語堂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1年1月19日,林語堂的長女林如斯自殺身亡,林語堂備受打擊,精神瀕臨崩潰。1972年,按照“上下形檢字法”編排的《當代漢英詞典》出版。林語堂認為這是他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1975年,八十歲的林語堂被世界國際筆會選為副會長,同時《京華煙云》被大會推選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作品。長女自殺所帶來的打擊,以及耗費心血編纂詞典導致的身心過勞,這導致其晚年身體情況每日愈下。圣誕節過后,林語堂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1976年3月23日,林語堂大量胃出血,被送進醫院急救,情況稍有好轉。三天后,心臟病突發,于3月26日,在香港病故,后歸葬于臺北陽明山故居后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