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人,中國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委員會委員。個人資料簡介
余華,男,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國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委員會委員。
人物生平
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醫院(現為浙江省中醫院)。1962年,由于父親工作調動,全家遷至海鹽縣。1967年至1977年,先后就讀于海鹽縣向陽小學、海鹽中學,在此期間他通過海鹽縣圖書館的書籍、街道上的大字報等培養了對文學的興趣。1977年,參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落榜。1978年3月,由父母安排進入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當牙科醫生。由于向往海鹽縣文化館的工作,19歲的余華開始嘗試寫作。1979年,赴寧波進修口腔科,期間接觸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對他的早期創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80年至1982年,除上班外的所有時間幾乎都用于閱讀和寫作。1983年1月,在《西湖》雜志第1期發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12月,在當時影響較大的《青春》雜志發表短篇小說《鴿子,鴿子》,隨后借調到海鹽縣文化館工作。1984年1月,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星星》,隨后又在該刊發表《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等短篇小說,其中《星星》獲得當年的《北京文學》獎;5月,在《東海》雜志發表短篇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8月,正式調入海鹽縣文化館。1987年,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同時又在《收獲》雜志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從此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同年2月,赴北京魯迅文學院參加文學講習班。1988年,發表《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短篇小說作品;同年9月,進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創作研究生班學習,期間與莫言、劉毅然等同班學習。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期間,開始廣泛接觸包括馬爾克斯、威廉·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等大量現代作家的作品,并陸續創作了一大批先鋒式的中短篇小說。1989年4月,受山東電視臺邀請,與劉毅然等作家班同學數人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為山東電視臺撰寫《穿越西部》專題片;9月,在《上海文論》發表論文《虛偽的作品》。此外,還在《鐘山》《北京文學》《人民文學》等雜志分別發表了《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往事與刑罰》《鮮血梅花》等一批具有先鋒意味的中短篇小說;年底,調入嘉興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擔任雜志《煙雨樓》的編輯。1990年,通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除讀書之外,還開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創作。年底,研究生班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回到嘉興繼續創作。1991年,第二部小說集《偶然事件》出版;同年,在《收獲》雜志發表個人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1992年,受聘為浙江文學院合同制作家,聘期約為一年;同年,在《收獲》雜志發表長篇小說《活著》,該書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該書后被譯為法語、英語、日語、韓語、德語、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發行。1993年8月,調離嘉興市文聯,并定居北京,開始職業寫作。1994年,余華的作品陸續以各種語種被廣泛譯介到其它國家,其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活著》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199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在《收獲》雜志發表,該書講述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許三觀作為一家之長為生活所迫,一次次賣血,但最后當他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來換一頓豬肝吃時,血站卻不再接受他的血;同年,發表《我沒有自己的名字》《黃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說。1997年,應汪暉之約,開始為《讀書》雜志創作隨筆。1998年6月,憑借長篇小說《活著》獲得意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9年,應李小林和程永新之約,為《收獲》雜志創作音樂隨筆;同年,出版隨筆集《我能否相信自己》,包括二十三篇閱讀和音樂隨筆;同年5月,前往美國,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訪問;6月,赴韓國訪問。2000年5月,參加意大利都靈書展,并應德國出版社之邀在奧地利和德國進行巡回朗讀會;5月30日,中文在線網站成立,以作品入股,加盟網絡新文化運動;10月,應韓國民族文學作家會議邀請,訪問韓國;同年,華藝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隨筆集《內心之死》和《高潮》。2001年,參加澳大利亞悉尼文學節和愛爾蘭都柏林作家節。2002年,英文版小說集《往事與刑罰》獲得澳大利亞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頒發的年度懸念句子文學獎;9月,赴德國參加柏林文學節活動;11月,赴上海參加巴金99周歲和《收獲》雜志45周年慶祝活動。2003年,蘭登書屋推出的英文版《許三觀賣血記》獲美國巴恩斯·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8月,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在三十所美國著名學府進行巡回演講。2004年2月,應邀在柏克萊加州大學開設關于魯迅的文學講座;3月,前往巴黎參加第二十四屆法國書展,期間法國文化部長授予余華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10月因心臟早搏,被迫休息了一個多月。2005年8月,推出長篇小說《兄弟》的上部,該小說講述了小鎮重組家庭中的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同年,獲得第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6年3月,推出小說《兄弟》的下半部,因為該書極端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曾在中國引起巨大的爭議,并因"趣味低下"落選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08年5月,出版《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等隨筆集;10月,憑借小說《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10年5月,參加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節;12月,獲得騰訊星光大典年度最具影響力微博獎項。同年,出版散文隨筆集《十個詞匯里的中國》。2013年6月,發表長篇小說《第七天》,該書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見聞;9月,出版關于音樂的隨筆集《間奏:余華的音樂筆記》。2014年,成為北京師范大學駐校作家;同年4月,憑借小說《第七天》獲得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大獎。2015年1月,出版首部雜文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該書的大部分文章為即興創作。2018年1月,憑借小說《活著》獲得作家出版社超級暢銷獎;7月,通過譯林出版社出版雜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該書講述了余華的生活體驗和創作心得。2019年,受聘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2021年2月,出版八年來的首部長篇小說《文城》,該書以清末民初為時代背景,從不同視角講述了林祥福、紀小美等各色人物的顛沛起伏。9月19日,出演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在中國大陸上映。12月16日,余華當選為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委會委員。2022年2月22日晚,余華現身李健新歌線上音樂會。4月,海鹽縣聘請余華擔任海鹽縣文化大使。9月8日晚,參加的由《收獲》雜志與收獲App聯合發起的線上文學漫談活動“無界文學夜”在微信視頻號播出。9月10日,出演的電影《無負今日》在中國大陸網絡上映。9月17日,憑借長篇小說《兄弟》獲得第20屆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最佳外語作品獎。10月12日,余華的《文城》獲得第五屆施耐庵文學獎。11月10日,受邀作為“書屋主理人”參加的今日頭條APP與江蘇衛視聯合出品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開播。
個人生活
余華的父親華自治是一位山東人,部隊轉業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隊工作。他的母親余佩文則是紹興人,是當時浙江醫院手術室的護士長。余華還有一位哥哥名叫華旭。1985年3月,26歲的余華與當時的海鹽縣文化館文秘干部潘銀春結婚。1991年8月,兩人離婚。1992年,與作家班同學陳虹結婚,余華認為陳虹對自己后來的創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1993年8月27日,兒子余海果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