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浙江省慈溪市),中國當代作家、學者。196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76年,出版論著《讀一篇新發現的魯迅佚文》。
個人資料簡介
姓名:余秋雨出生/生日:1946-08-23年齡(多大/多少歲):77歲出生地點:中國,浙江余姚縣橋頭鎮國籍:中國民族:漢族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浙江省慈溪市),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者、作家、理論家、散文家、探險家,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世界上走得最遠的文化思想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與夏堅勇的《湮沒的輝煌》一同被學術界譽為“雙璧”。余秋雨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憑《山居筆記》榮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現任上海圖書館理事長。
早年經歷1946年8月23日,余秋雨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浙江省慈溪市),出生時因為一直下著小雨,又值秋季,便取名為秋雨。四歲時,便進入鄉村小學念書,接觸到了《石頭記》《春》《秋》等著作。余秋雨11歲時,隨全家借住到上海,并報考了上海的中學。就讀期間正值困難時期,余秋雨為了能讀到自己想讀的書,每天忍著饑餓走一個多小時到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看完書再走回家。這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3年,余秋雨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但入學后以下鄉參加農業勞動為主。期間,余秋雨的父親因“文革”被關押,余秋雨也成為了被“批斗”的對象。余秋雨對這樣的生活感到迷茫,從家中帶來的外國名著給予了他慰藉。1968年8月,他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創作經歷1971年,余秋雨被安排潛入外文書庫獨自編寫《戲劇理論史稿》,對抗當時以“八個革命樣板戲”為全國“生死命符”的文化專制主義。1975年8月,余秋雨在《學習與批判》上發表了舊文《讀一篇新發現的魯迅佚文》第一部分。在文革即將結束的那年,他被批判為“右傾翻案”,被迫躲藏,直至“文革”結束。1983年之后,余秋雨的《戲劇思想史》《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論》等學術專著先后出版。其中,《戲劇理論史稿》先后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1985年2月,余秋雨被多位學術前輩王元化、蔣孔陽等一同推舉,直接晉升為正教授,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次年,因文化部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的三次民意測驗中,余秋雨均名列第一,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1991年7月,余秋雨獲準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辭職后,他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他根據考察沿途所寫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快速風靡全球華文讀書界。1992年2月開始,余秋雨又先后被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知名大學聘為榮譽教授或兼職教授。1999年,散文集《霜冷長河》由時報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關于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等諸多經典之作。同年,余秋雨跟隨香港鳳凰衛視節目攝制組,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進行歷史考察。他根據此次旅程,寫下了日記《千年一嘆》和散文集《行者無疆》,并在《千年一嘆》中剖析了伊斯蘭等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延續的原因。2004年,余秋雨又出版“記憶文學”《借我一生》,主要著眼于余秋雨童年和“文革”時期的經歷。余秋雨出版的多部歷史文化散文,展現了他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深刻的思考、詩意的文辭,成為了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作家、文化學者。2010年,余秋雨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榮譽院長。2012年10月12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為余秋雨設立了“秋雨書院”,他擔任書院院長,同時被聘為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2013年11月,余秋雨的散文《吾家小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14年,余秋雨又開始小說的創作,相繼出版了小說《冰河》《空島》。隨后余秋雨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闡發了他對中華文化和中醫的理解。2016年12月12日,余秋雨又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現任上海圖書館理事長。2019年,一向以長篇文化大散文見長的余秋雨一反常態,出版了他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余秋雨對此表示,這是考慮到當代讀者有限的閱讀時間。2020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雨的散文集《余秋雨文學十卷:中國文脈》,匯集了余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學著作。個人生活余秋雨第一任妻子:李紅。1979年,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李紅發現了余秋雨和馬蘭的婚外情后,第一段婚姻走向破裂。余秋雨第二任妻子:馬蘭。知名黃梅戲演員,2008年,獲第二十七屆“亞洲最杰出藝人獎”。比余秋雨小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