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靈璧縣城東,虞姬墓。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相傳虞姬性情溫柔,知書達禮,深得項羽喜愛。虞姬自刎后,項羽帶著她的尸體,向南馳走,不料漢兵追至,項羽無可奈何地丟下了虞姬的尸體。項羽突圍后,虞姬的尸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于“...
九女墳位于宿州市墉橋區褚蘭鎮夏疃村墓山孜北坡,是一座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墓。1961年公布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女墳是安徽省迄今發現規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是研究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
突山風景區位于安徽省碭山縣境內。該風景區由青島明園開發公司投資建設,占地面積100多畝。景區樓臺亭榭曲徑回廊繁花似錦,風景秀麗,景色怡人。各種樹藝造型修剪的惟妙惟肖,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的田園畫卷。同時,古式花轎、花車、騎馬、騎駱駝游園、花船...
閔子騫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鎮閔祠村。三面環山,泉水涌流,環境幽雅。緊傍206國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點名勝古跡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德與顏淵齊名。閔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贊曰:“孝哉...
靈璧縣現代農業博覽園位于全省首批省級現代示范園區--靈璧三河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總占地面積1500畝,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由德國G&P建筑設計公司按照中國一流、世界眼光*設計,傾力打造集高新技術研發、試驗示范、推廣生產、教育培訓、休...
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始于1948年11月、12月中旬,殲滅國民黨黃維兵團后,淮海戰役總前委全體成員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在蔡洼楊臺子李春華家后院召開會議,研究渡江作戰部署和部隊整改方案。會議休息時,五位首長在院內合影留念。在此之前...
靈璧奇石文化園位于縣城西南的汴水之濱,占地300多畝,其中水面80畝,核心區即博物館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沿湖面四周設6個功能區。園區以徽派建筑為主的主題文化園,園內名貴樹種、別致的回廊、曲橋、古亭等相映成趣。...
林探花府座在宿州市楊莊鄉林莊,系清代武探花林方標的府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方標,字錦堂,力大過人,善施兵器,武藝高強,清嘉慶辛未武科探花,清代名將,歷任甘州提標、城守參將、衢州總兵、浙江提督等職。探花府尚存房屋58間,是一處保存較為完...
垓下之戰遺址位于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于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
靈璧奇石文化園位于縣城西南的汴水之濱,占地300多畝,其中水面80畝,工程總投資1.2億元。核心區即博物館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沿湖面四周設6個功能區;園區以徽派建筑為主的主題文化園,園內名貴樹種、別致的回廊、曲橋、古亭等相映成趣。...
圣泉寺位于蕭縣城西北1.5公里的泉山北坡,有房舍30余間,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圣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為礦泉水中的上品,來此取水游樂者絡繹不絕。...
宿州野生動物園坐落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宿州大道,園區占地約1200畝, 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珍惜瀕危野生動物數百余種,是以大規模野生動物散養、自駕車觀賞、馬戲表演、兒童兒園為特色集野生動物展示、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和文化演藝于一體的大型綜合...
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蕭縣東南20余公里的龍崗山中,為山東古老丘陵的延伸部分,山脈大致南北走向,其高峰海拔高達374米,一般為100—300米,相對高度20—30米,山頂平緩,山坡較陡。...
陳勝、吳廣起義遺址。涉故臺位于宿州市墉橋區西寺坡鎮涉故臺村,東距津浦線7KM,西至206國道8KM,交通十分便利。這里古代是一片沼澤地,故名“大澤鄉”。中國首次農民大起義。大澤鄉起義即發端于此。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與九百閭左同赴漁陽戍...
虞姬墓座落在今靈壁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項羽四面楚歌,虞姬自剔而葬于此。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后大隊),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妄虞姬、駿馬烏騅...
榆樹村是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向陽鄉下屬的一個村。...
宿州市南有陳勝、吳廣盟誓誅暴所筑的涉故臺;北有劉邦避秦兵之地,已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的皇藏峪;東有垓下古戰場、虞姬墓;西有李白飲酒賦詩的宴嬉臺;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東林草堂。孔子弟子閔子騫,“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劉伶和后梁皇帝朱溫等均是宿州人...
五柳龍泉風景名勝區內龍泉湖碧波蕩漾、水質甘甜、岸邊垂柳、龍柏、雪松相托,景色非常秀麗;景區的盆山洞內石筍、石柱千奇百怪,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五柳礦泉豐富,著名的有呵泉、龍泉、珍珠泉等,屬優質礦泉水;優質的礦泉水潤育了著名的夾溝香稻米,宋代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