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卻

詞語解釋
退卻[ tuì què ]
⒈ ?亦稱“撤退”。軍隊放棄所占領的陣地或地區向后轉移的作戰行動。
例步兵在敵人的頑固抵抗下暫時退卻。
英retreat; withdraw;
⒉ ?畏難后退。
例承認了他的錯誤,退卻了。
英hang back; shrink back; flinch;
引證解釋
⒈ ?見“退卻”。亦作“退卻”。
⒉ ?卻行;倒退。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 聞之,以為 毖瓊 通情賣己,皆斬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后漢書》:“卓 送至閤中, 孚 因出刀刺之。
引卓 多力,退卻不中。”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同父 將馬三躍,馬三次退卻。”
茅盾 《子夜》十四:“車子動了,然而女工們不再退卻。”
⒊ ?畏縮后退。
引宋 葉適 《劉靖君墓志銘》:“作邑者,要路之儲也,以改官為急。蓋有因緣屬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卻於及格之際也。”
浩然 《艷陽天》第四一章:“馬之悅 不能退卻,不能倒下!”
⒋ ?謂軍隊在作戰中向后撤退。
引《后漢書·皇甫規傳》:“郡將知 規 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 羗 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
毛澤東 《論持久戰》六八:“退卻,屬于防御一類,是防御的繼續。”
王西彥 《眷戀土地的人·在退卻的路上》:“船夫隊長 楊老二 離開 板渡,跟隨著部隊一起退卻。”
⒌ ?謂迫使撤退。
引《七國春秋平話》卷上:“臣乞三千兵,出城退卻 齊 兵。”
國語辭典
退卻[ tuì què ]
⒈ ?后退。
引《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齊王芳紀》「以顏淵配」句下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當今宜捐淮、漢以南,退卻避之。」
近后退 撤退 畏縮
反堅守 進攻 前進 沖鋒
分字解釋
※ "退卻"的意思解釋、退卻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漸漸地,那原本被夜幕籠罩的天空出現了微明。一顆顆啟明星逐漸變得蒼白無力,在淺淺的日光的照射下,膽怯的它們終于退卻了。隨著啟明星的消失,害羞的太陽射出了幾道耀眼的金光。
2.吳金印沒有退卻,將平面壩改成拱形壩,又因地制宜采用圈洞造田、閘溝造田等多種方法,終于經受住洪水考驗,梯田里結出了金燦燦的果實。
3.在目前不利的情況下,我軍該暫時退卻,待時而動,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4.喊你們做點作奸犯科的事情也,你們就退卻了。
5., 漫漫人生路,我們知道,害怕退卻,沒有出路;我們也知道,中途拋錨,又要耽誤時間;我們更知道,任其飄搖,就有觸礁沉沒的危險。所以,“超越”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唯有越過“極限”的高山,我們才能看到曠世奇景!
6.漸漸地,那原本被夜幕籠罩的天空出現了微明。一顆顆啟明星逐漸變得蒼白無力,在淺淺的日光的照射下,膽怯的它們終于退卻了。隨著啟明星的消失,害羞的太陽射出了幾道耀眼的金光。
7.往事在我心底猶如潮水一般起起落落,變得遙遠模糊了,可是每當我看到母親那憂慮、濕潤和渾濁的眼睛,就會想起那個難忘的夜晚,因為就在那個夜晚,我知道了母親對我的關愛是心頭那永不退卻的潮水。
8.走在前往優秀路上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太孤獨了,自己的優秀并沒有被人所知,所以有人選擇了退卻,選擇了隨大流,其實也就選擇了遠離優秀,因為優秀誕生了思考,思考又常與孤獨為伴。
9.突如其來的"非典"惡魔,對患者來說是災難,對廣大醫務工作者來說,卻無異于一場只能前進不能退卻的惡仗,而那些沖鋒陷陣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白衣戰士,便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了。
10.退卻途中并無敵軍追擊,我軍倉皇驚亂,落水而死者一次達數百人之多!敵軍則訓練有素的北洋軍。
相關詞語
- què shuō卻說
- tuì guāng qī退光漆
- xiāo tuì消退
- tuì huà退化
- tuì yǐn退隱
- tuì huí退回
-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
- chú què除卻
- yǐn tuì隱退
- tuì lù退路
- tuì shí cóng róng退食從容
- dào tuì倒退
- tuì bù退步
- tuì huǒ退火
- yǐn tuì引退
- tuì xí退席
- yì tuì挹退
- jìn fǔ tuì fǔ進俯退俯
- shuāi tuì衰退
- tuì dùn退遁
- tuì bì退避
- tuì nì退匿
- tuì běi退北
- tuì mó退磨
- tuì fēi退飛
- tuì shí退食
- tuì cí退磁
- tuì huò退貨
- kuì tuì潰退
- jìn tuì láng bèi進退狼狽
- què zuò卻坐
- tuì shè退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