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籠中物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藥籠中備用的藥材。比喻備用的人才。
出處《新唐書 儒學傳下 元行沖》:“君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
例子曾樸《孽海花》第13回:“章、聞二公既有異才,終究是老師藥籠中物,何必介介呢?”
基礎(chǔ)信息
拼音yào lóng zhōng wù
注音一ㄠˋ ㄌㄨㄥˊ ㄓㄨㄥ ㄨˋ
繁體藥籠中物
感情藥籠中物是中性詞。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備用的人才。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杯酒釋兵權(quán)(意思解釋)
- 徑情直遂(意思解釋)
- 致遠恐泥(意思解釋)
- 鋪張浪費(意思解釋)
- 鐵郭金城(意思解釋)
- 力小任重(意思解釋)
- 掉舌鼓唇(意思解釋)
- 尾生之信(意思解釋)
- 外圓內(nèi)方(意思解釋)
- 拂袖而去(意思解釋)
- 投石問路(意思解釋)
- 一干二凈(意思解釋)
- 貧賤不能移(意思解釋)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意思解釋)
- 大失所望(意思解釋)
- 過而能改(意思解釋)
- 白發(fā)蒼蒼(意思解釋)
- 大張旗鼓(意思解釋)
- 黃耳傳書(意思解釋)
- 珍樓寶屋(意思解釋)
- 短壽促命(意思解釋)
- 坐懷不亂(意思解釋)
- 天作之合(意思解釋)
- 戰(zhàn)不旋踵(意思解釋)
-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意思解釋)
- 鞭辟入里(意思解釋)
- 困獸猶斗(意思解釋)
- 流風馀俗(意思解釋)
※ 藥籠中物的意思解釋、藥籠中物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wǎng)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 成語 | 解釋 |
|---|---|
| 流離瑣尾 | 比喻處境由順利轉(zhuǎn)為艱難。 |
| 阿諛奉承 | 阿諛:用好聽的話討好人;奉承:恭維;討好。巴結(jié)拍馬;說恭維人的話;向人討好。 |
| 風言影語 | 捕風捉影的話語。 |
| 一無所有 | 什么都沒有(一:一概;完全)。 |
| 反復無常 | 反復;顛過來倒過去;無常:沒有常態(tài)。經(jīng)常變化沒有穩(wěn)定的狀態(tài)。形容變動不定或狡詐多變。 |
| 痛定思痛 | 悲痛的心情平靜下來以后;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讓人震撼;也讓人警醒。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含有警醒的意思。痛:悲痛;哀苦;定:平靜。 |
| 敵眾我寡 | 敵方人數(shù)多;我方人數(shù)少。多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
| 光前耀后 | 光前:光興前業(yè)。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
| 大惑不解 | 惑:疑惑迷亂;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輩子。后指對某事或情況懷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
| 河魚腹疾 | 指腹瀉。 |
| 年少無知 | 年紀小,不懂事。 |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比喻說話夸大之極。 |
| 萬里長城 | 指我國長城。也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現(xiàn)也比喻人民的軍隊。 |
| 經(jīng)緯天地 | 經(jīng):絲織品的直線;緯:絲織品的橫線。形容人的才能極大,能經(jīng)營天下,治理國政。 |
| 十惡不赦 | 十惡:舊刑律中規(guī)定的十種重罪。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
| 讀書種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
| 牛郎織女 | 牛郎織女是從牽牛星和織女星兩個星名衍化而成的傳統(tǒng)神話中的兩個主角。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造云錦;但跟牛郎結(jié)婚以后;就中斷織錦;致使天帝震怒;責令分離;每年七夕準相會一次。現(xiàn)比喻夫妻長期分離。 |
| 屢試不爽 | 屢次試驗都不錯。 |
| 苦口婆心 | 苦口:不厭其煩地反復勸說與開導;婆心:老婆婆的心腸;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厭其煩地勸說或開導。形容耐心懇切地再三規(guī)勸。 |
| 密鑼緊鼓 | 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臺前的一陣節(jié)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為配合某人的上臺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氣氛、聲勢。 |
| 草滿囹圄 | 監(jiān)獄里長滿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極少。 |
| 意料之外 | 沒有想到的。 |
| 天作之合 | 上天做主成全的男女結(jié)合。形容婚姻美滿稱心。也可用來指自然形成的聚合或天然的搭配的親密關(guān)系。 |
| 呼風喚雨 |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廣大;可以呼喚風雨。現(xiàn)多比喻人民群眾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時也用以形容壞人的煽動。 |
| 圓鑿方枘 | 鑿:榫眼;枘:榫頭。方榫頭插不進圓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
| 可有可無 | 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指無關(guān)緊要或不很重要。 |
| 無聲無息 | 息:音信;消息。沒有聲音;沒有氣息。形容沒有聲響;不為人覺察。 |
| 河山之德 | 《詩·墉風·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陸德明釋文:“《韓詩》云:德之美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淵然而深,皆以狀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婦人德容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