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例子陶斯亮《一封終于發出的信》:“在被貶外逐時,還念念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基礎信息
拼音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
注音ㄒ一ㄢ ㄊ一ㄢ ㄒ一ㄚˋ ㄓ 一ㄡ ㄦˊ 一ㄡ,ㄏㄡˋ ㄊ一ㄢ ㄒ一ㄚˋ ㄓ ㄌㄜˋ ㄦˊ ㄌㄜˋ
感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中性詞。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于處世等。
近義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英語be the first to become concerned with the world's troubles and last to rejoice in its happiness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手舞足蹈(意思解釋)
- 反哺之私(意思解釋)
- 響答影隨(意思解釋)
- 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解釋)
- 鋪張浪費(意思解釋)
- 自怨自艾(意思解釋)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意思解釋)
- 尾生之信(意思解釋)
- 以權謀私(意思解釋)
- 頭面人物(意思解釋)
- 目不轉睛(意思解釋)
- 春山如笑(意思解釋)
- 算盡錙銖(意思解釋)
- 唯物主義(意思解釋)
- 風俗人情(意思解釋)
- 視死如歸(意思解釋)
- 風情月意(意思解釋)
- 了如指掌(意思解釋)
- 敗德辱行(意思解釋)
- 草滿囹圄(意思解釋)
- 心小志大(意思解釋)
- 茍合取容(意思解釋)
- 華不再揚(意思解釋)
- 金玉滿堂(意思解釋)
- 孤注一擲(意思解釋)
- 聲馳千里(意思解釋)
- 除惡務本(意思解釋)
- 強顏歡笑(意思解釋)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解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提供。
相關成語
| 成語 | 解釋 |
|---|---|
| 冠履倒置 | 比喻上下位置顛倒,尊卑不分。 |
| 從俗浮沉 | 順著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夠隨著世俗或時勢的變化而變化。 |
| 人才濟濟 | 人才:指德才兼備的人或有某種特長的人。濟濟:眾多的樣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濟濟:眾多樣子。 |
| 所作所為 | 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為。多指一些不好的行為。 |
| 喜新厭舊 | 厭:厭惡。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用情不專一。 |
| 春山如笑 | 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
| 毀于一旦 | 一旦:一天。指得來不易的東西;一下子就毀掉了。多指長期勞動的成果或來之不易的東西一下子被毀滅掉。 |
| 汗牛充棟 | 棟:棟宇;房屋。指藏書太多;運輸時可使牛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書籍極多。 |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 挖空心思 | 形容費盡心計;想盡一切辦法。 |
|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節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指忠誠不二。 |
| 隳肝瀝膽 | 隳:毀壞;瀝:液體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誠無比。 |
| 雨散風流 | 比喻離散。 |
| 海水不可斗量 | 斗:量器。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計量的。常與“人不可貌相”連用;比喻不能憑人的相貌或現狀來測量他的品格、才能或未來。 |
| 繪聲繪影 | 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
| 心曠神怡 | 心境開闊;精神愉快。曠:空闊;怡:愉快。 |
| 陽春白雪 | 陽春;白雪: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后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
| 倒裳索領 | 索:搜尋、尋求。把衣裳倒過來尋找領口。比喻辦事抓不到要點。 |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
| 心煩意亂 | 心情煩躁;思緒紛亂。形容內心煩悶焦躁。煩:煩躁;意:心緒;心思。 |
| 理直氣壯 | 直:正確、合理、充分;氣壯:氣勢旺盛。理由正確、充分;說話的氣勢就很盛。 |
| 遺世絕俗 |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
| 皮笑肉不笑 | 極其不自然地裝出一副笑臉。形容虛偽或心懷惡意的樣子。 |
| 亡命之徒 | 指逃亡的人。也稱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亡:無;命:名;亡命: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亡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類人(含貶義)。 |
| 捫心自問 | 捫:按;摸;心:胸口。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 唇槍舌劍 |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 |
| 穩如泰山 | 穩:穩固。穩固得像泰山一樣。形容極其穩固;不可動搖。 |
| 胡支扯葉 | 見“胡枝扯葉”。 |
